来芬兰也半个月了,本来前两天就想着记录一下来芬兰的初体验,就像当初去香港那样,记个流水账。但最终还是搁浅了。今天刷着ins,突然刷到本科的一个学姐也在赫尔辛基,好奇之下点进她的主页看了一下。结果突然发现,比我只高一届的学姐已经是港科大的助理教授了,瞬间又有点不淡定了,于是打开电脑,写点感想。
师姐一直都很厉害。我们学校虽然“贵为”魔都211,但当年出国深造的情况并不算多好。师姐当时凭借极高的GPA和发表了论文,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录取。读完硕士之后,狠跨专业(环境工程→商科)申到了港大商学院的博士。我本来以为她早已毕业,可能在欧洲工作。结果今天才发现,她今年才刚毕业就入职港科大做了助理教授。尽管她花了6年时间才读完博士,但另一方面刚刚30岁就拿到了世界顶尖学校的教职岗位,在佩服她优秀的同时,我又对我自己的年龄焦虑起来。
今年的早些时候,我的大学室友联系我,说秋天准备回国来成都找我玩。说起来他跟我同届,一开始读博却也比我晚(我18年秋第一次读博,他那时候还是研二)。我还记得当时听到他的申请结果还非常替他惋惜,毕竟以他的背景和导师的人脉,申请美国第一梯队的理工科学校还是没大问题的。结果后来我俩走的路越来越远,我20年初退学回国,他虽然所在的学校不好,好在老师水平在线,闷声做实验,发论文。截至目前,应该已经发表了4-5篇1作Q1的SCI了。所以他说他来找我玩的时候,虽然我感到很高兴,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强烈的年龄危机。
除此之外,跟我同届的,或者比我小一两届的朋友们,很多也都陆陆续续读完博士毕业了。那我年龄也这么大了,才开始重新读博,值得吗?
说到底,我想读博无非就是为了进学校,医院,疾控中心等等的事业单位。我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,说以后要做多少多好的科研,要拿国家级省级人才头衔,要申请多少经费。我现在所想的只是拿一个博士学位,然后进一个事业单位,做好分内的事情,仅此而已。本来按计划33岁博士毕业,我觉得问题不大,因为我也不想卷名校教职,能去我家那边的医院或者普通院校(像苏大附属的医院或者苏科大这种)就非常满意了。然而现在国内内卷的步伐愈来愈快,有的地方招人已经不再是卡35岁,而是往32,甚至30岁卡。这让我本来坚决要读博的心出现了第一次动摇。
上个月末,我与家人一同前往川西游玩。旅途中,家人也表达了对我年龄的担忧。他们认为我没必要这么大了还跑出去读博,风险太大。不如老老实实回苏州听他们安排一切,反正房子车子这些物质上的东西家里全都置办妥当了,给你安排个安稳工作过完余生足以,他们也实在不理解为啥我还要出去。我一句话都没说,不是我故作深沉,是我确实也不知道为什么,并且心理上也有了第二次动摇。然而,仔细思考后,我始终觉得不甘心——我有能力指导别人发论文(已指导多位医生发表多篇SCI),甚至基金本子都能写。但因为我没有博士学位,我却什么都得不到。《英雄本色》中发哥有句名台词:“我等了三年,就是想等一个机会,我要争一口气,不是想证明我了不起,我只想告诉人家,我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拿回来!”而这也许就是我大龄还要坚持读博的主要动力吧。话虽如此,但我已经能预见,我4年的博士生涯,所要面临的不只是科研上的压力,年龄焦虑也会成为另一个主要的压力源。如何应对这两者,可能成为我博士的另一个“课题”了。
哎,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既然选择了这条路,那就坚信诗与远方,向前看吧!